【资料图】
何家乡江源村白哺鸡竹笋喜丰收/常山县何家乡党委
小小一根竹,挑起一片天。常山县何家乡江源村曾是一片荒土,常年被洪水淹没。村里四任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,坚持不懈抓好一根竹,带动村集体增收、村民致富。
“不用担心,我带头先种,要想带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就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子。”这是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江舍顺富当时说的话。上世纪90年代,江源村因靠近常山港沿岸,土地经常被洪水淹没,种粮困难。为了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,江舍顺富带队外出考察,在林业部门指导下引进了白脯鸡竹、早雷竹,生产食用笋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食用竹试种成功了,成功后村两委干部带着党员种,党员带着农户种,大家纷纷加入了食用竹种植。因为竹笋产量大,市场价格好,农户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。
2000年,由于霜冻和虫害的双重打击,竹笋产量大减,这时的第二任村党支部书记江高星联系林业部门、各地专家寻求解决办法。在专家的细心指导下,村里还引进了砻糠覆盖保温,集中统一灌溉抗旱,既提高了竹笋产量,又提早了竹笋上市时间,食用竹的亩均产值比几年前翻了几倍。由于种植方便且出笋早,村里的食用笋很快受到市场青睐,而较高的销售价格也让村民尝到了种植食用笋的甜头。
“村里会给大家想办法的,别担心!咱们村去年不是成立了合作社嘛,大家销不出去的笋,统一由合作社兜底收购!”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洪春良说。在2020年疫情的影响下,江源村的食用竹笋面临滞销风险,笋农们心焦如焚。而这时接下这根“竹子”接力棒的,是第三任村书记洪春良。为了解决竹笋滞销问题,洪春良提议村里成立强村公司,统一兜底收购村民的食用竹,并进行直播售货,“线上”“线下”同时进行,短短5天内就卖出了2500斤。
近年来,食用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,周边村子也逐渐加入到种植队伍中,目前在樊家未来乡村连片发展试验区内,食用笋基地面积已达4000余亩,鲜笋年销售额达4000多万元,带动周边85%的农户增收。第四任村党支部书记江峰,抢抓时机,大力发展“美丽经济”,结合未来乡村、“衢州有礼”诗画风光带打造,建成了江万里文化广场和一座6层高26米的竹海景观塔,竹文化展示馆、研学基地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,实现了由卖农产品向农文旅产业融合的转型,真正将食用笋发展成美丽笋、共富笋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